▲「金融科技」快速發展更要兼顧資安的控管(圖/卡優新聞網)
日前,第一銀行ATM遭犯罪集團植入程式,盜領新台幣逾8千萬元,輿論譁然。此事件突顯金融業資安缺失,由於金融資訊安全攸關存款人權益,導致人心惶惶,嚴重影響人民對金融體制的信任。政府及金融業應正視資訊安全問題,並重新檢討與改進資安漏洞,以保障民眾權益。
近年來,「金融科技」(Financial Technology,FinTech)興起,改變傳統金融業付款與交易模式,諸如比特幣、機器人理財顧問及無人銀行等,以致傳統銀行業務空間收到擠壓,紛紛推出網路銀行、行動銀行、行動支付、網路開戶、數位銀行、無卡提款等便利服務,以趕上國際趨勢。
於此同時,「金融科技」在資訊快速流通下,「資安控管」更顯重要。過去民眾信用卡遭盜刷時有所聞,目前仍難以預防,且從本次一銀ATM遭盜領可知,駭客手法日益精進,現行ATM老舊機型,讓駭客有機可乘,明顯危害金融秩序和市場安全。
金融科技雖增加資訊流通的方便性,但同時產生更多風險,因此,如何發展金融科技並保障資訊安全,為重要課題。何況,未來金融交易將直接於網路及雲端進行,金融系統安全性及內控機制等,也將成為民眾是否信賴銀行的重要關鍵。
而銀行業為政府高度管理的特許行業,受主管機關及法令限制較多,發展緩慢。雖然近年來,政府逐漸開放業務並鬆綁部分法規,銀行相繼推出各項數位金融創新服務,惟相較於鄰國仍顯遲緩。例如香港早已推出無卡提款,韓國手機已可提款,中國大陸互聯網更是跨足亞洲。
反觀台灣,雖於今(2016)年4月成立「臺灣金融科技股份有限公司」,期望整合台灣的金融和科技產業,串連金融科技生態圈;《電子支付機構管理條例》也於2015年公布施行。然因結合互聯網與金融業尚於起步階段,「金融科技」才剛開始,落後鄰近國家甚多。
像是各國均致力於布局FinTech「專利技術」,根據金管會公布的「金融科技發展策略白皮書」顯示,美國金融科技專利數居冠,共有45,410件、日本16,978件、韓國9,902件、中國大陸8,178件,至於我國卻僅有887件。也就是說,台灣若再不加強專利申請防禦,未來國際專利訴訟上恐嘗敗果,淪為須支付「專利授權費」的一方,將不利台灣於國際上競爭。
「金融科技」正在改變全球發展,金融業除應加緊腳步發展外,更應注意金融業快速變遷下所帶來的漏洞,加強監控並防止資安外洩等。另外,台灣於「金融科技」發展上已嚴重落後,行政單位應汰換不合時宜的法令及政策,讓台灣在追求金融科技路上走的更穩、更紮實。
作者介紹:李貴敏,曾任第八屆立法委員,現任金典法律事務所所長,兼任交通大學科法所副教授、東吳大學EMBA副教授。熱情活力十足的她,專注於公共事務的立法正義,現更與卡優新聞網合作,將其理念、思維與情感,透過文章與國人溝通、分享。
《本專欄固定每週二刊出》
【2016-07-19 卡優新聞網】https://betawebcloud.starwin.m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