升大學考試時,許多學校會針對學生進行性向測驗,以免選錯校系,影響未來發展。不過在踏出校門,進入職場之際,民眾選擇職務,卻是以「錢」途為主要考量,或是抱持「無魚,蝦也好」的心態,只要可以養活自己就「Pass」,鮮少會擔心「match」問題,因此過半數工作不開心,更有1成「入錯行」。
根據360d才庫人力資源的「你坐對辦公桌了嗎?」調查顯示,53%的上班族工作不開心,原因包含「工作與薪資不成正比」(36%)、「不喜歡工作內容」(22%)與「績效不佳」(16%)。同時30%主張工作不適合,這其中有51%認為「調性與個性不搭」,27%苦惱「技能或知識不足」,21%無奈「處理非專長工作」。
進一步詢問求職主要考量的因素時,結果「薪資待遇」(29%)最高票,其次是「不挑,有工作就好」(19%),而「考慮工作是否適合自己個性」的比例則僅9%,顯示民眾「找頭路」仍是以「現實面」為優先條件。此外,只有15%參加面試時,進行性格測驗,顯示企業端對於個性與職務匹配的重視度不高。
360d才庫人力資源應用研發中心協理孫茄綾表示,從內部統計資料庫分析比對發現,11.88%的人才「做錯」工作。舉例來說,凡事講規矩、一絲不苟的「負責謹慎型」,竟從事必須高度變通的行銷廣告或公關職位;個性開朗、擅於與人相處的「人際親和型」,則擔任內容制式嚴謹的財會稽核或操作維修職務。
孫茄綾指出,目前台灣人才以「負責謹慎型」(30.63%)與「人際親和型」(25.12%)居多,「創意思考型」相對較少(9.84%),因此儘管企業主或人資主管清楚職務宜配對性格,但在人力供給市場集中於2大類型下,難免從「用對人」轉向「有人用」,從「求好」變成「求有」,進而導致錯置職務的比例高居不下。
孫茄綾認為,企業宜明確界定每個職務的工作特質,例如規律工作適合墨守成規的人,但要提高績效,得尋找人脈高手,這些看似細微的差異,其實是選擇人才與發揮潛力的要點。至於求職端,興趣與專長是不同的求職策略,一種是短期無績效,另一種則是可見實質效益,最好多方嘗試,或許會有意想不到的結果。
【2013-05-14 卡優新聞網】https://betawebcloud.starwin.m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