全球智慧型手機使用率攀升,催生Google Wallet、PayPass Wallet、V.me等電子錢包,帶動行動支付議題持續發酵。而國內礙於法規,遲遲停留在手機搭配背夾付款的階段,不過金管會最新宣布,已核准手機信用卡業務安全控管標準,自即日起開放金融機構申請發行,「嗶」機交易即將實現。
具體來說,行動支付並未改變以往由發卡機構、收單機構、特約商店、消費者構成的四方支付模式,只是將應用的平台移植至行動裝置。成功營運的條件,主要取決於支付交易處理、手機環境與空中傳輸技術(OTA)三大要素,即接受交易的商店、支援安全執行的介面與程式,以及電信與信託管理端(TSM)。
其中,針對受阻於法規限制,遲遲無法發展的空中傳輸技術部分,金管會宣布,已備查銀行公會訂定的「信用卡業務機構辦理手機信用卡業務安全控管作業基準」,內容明訂要求作業符合安全設計事項,並要求電信業者等非發卡機構,不得留存信用卡敏感性資料,以確保個人金融資訊受到保護。
金管會表示,手機信用卡與現行信用卡的差異在於作業流程不同,主要經由近距離無線通訊技術(NFC)或空中傳輸技術(OTA)下載個人金融資訊後,再透過結合手機的Micro SD卡或SIM卡感應,即可完成交易。至於其他金流、帳務結算、消費者權益,以及爭議處理的方式,均與現行信用卡無異。
目前暫定3,000元以下的交易,比照現行感應卡採取免簽名模式,超過3,000元則須輸入密碼驗證。金管會強調,其實中國信託、台北富邦、台新、聯邦與國泰世華銀行,早就小規模試辦過手機信用卡,像是國泰世華銀行已發出5,000張,只是先前是附加背夾形式,而未來將改為結合Micro SD卡或SIM卡。
金融機構業者指出,支援行動支付的個人金融資料,儲存的載具主要可分為3種。第1種是直接存入手機,使用者可以自由變更電信業者,但換手機須重新下載;第2種是導入SIM卡,變更手機無礙,但換電信業者須再次載入;第3種則是嵌入Micro SD卡,無論換電信業者或手機,均無影響。
雖然行動支付必須仰賴銀行與電信業者的密切合作,不過金管會強調,手機信用卡的本質是信用卡,只是須經由手機完成結帳動作,因此相關申辦業務仍由銀行負責。至於國內首張手機信用卡何時出現,據悉銀行業者評估最快今(2013)年底前問市,而國際發卡組織則估計未來1至5年內可快速成長。
【2013-01-16 卡優新聞網】https://betawebcloud.starwin.m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