近來醫療糾紛層出不窮,去(100)年台北市平均每2天就有3件陳情案,讓不少醫界人士感嘆「救命不如救醜,醫人不如醫狗」,不過隨著「救醜」需求大增,在廣告與效果不成正比的情況下,醫美爭議逐年增加,顯然醫病關係呈現緊張化趨勢,因此台北市衛生局建議,民眾就醫應掌握「停、看、聽」原則。
根據台北市衛生局統計,去年總共接獲598件就醫相關陳情案,相當於平均每2天就有超過3件的相關申訴案例。在598件陳情案中,以「醫療爭議」最常見,占61.87%;其次是「對院內人員服務態度不滿意」(24.74%)。整體來說,最常發生的科別,主要以內外科、婦產科、小兒科、急診與牙科最多。
台北市衛生局表示,在「醫療爭議」方面,內科衍生的糾紛占最大宗,不過主要是內科大量的就醫比例所致,案件數則未明顯增加。相反地,近兩、三年來,醫美與急診的相關爭議持續飆升,除了涉及民眾自我權益意識抬頭、雙方溝通不良…等原因外,醫美糾紛可能與廣告誇大、消費者期望過高難脫關係。
在「對院內人員服務態度不滿意」方面,最常見的是病患對於醫護人員的服務不滿意,例如急診常發生抱怨等太久、醫護人員未反映…等;小兒科則是不滿打針技術差…等。台北市衛生局指出,部分醫療行為傾向「商業消費」,但民眾對於醫療「商品化」的期待,仍與現實存有差異,因此造成醫病關係的緊張。
台北市衛生局強調,為了降低醫療糾紛,不只每年進行醫院與基層診所督導考核,並辦理醫事人員在職教育訓練,提升醫療品質。民眾就醫時,可把握「停、看、聽」原則防範相關糾紛,首先停下來記錄不適症狀與問題,其次是看醫生檢查與看診的方式是否專業,再來是治療或檢查前,可多聽幾位專業醫師的建議。
台北市衛生局並說明,倘若民眾遇到醫療糾紛時,可向醫院、醫師公會、消費者權益團體、鄉鎮區公所與所在地縣市衛生局申訴或直接提出司法訴訟。台北市衛生局也設有「醫療爭議調處小組」,安排雙方透過第3人進行調解,提供另一種醫病溝通的管道,去年158件調處案件中,調解成功的比例占25%左右。
【2012-03-12 卡優新聞網】https://betawebcloud.starwin.m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