過去10年來,教育制度不斷鬆綁,但學子們的升學包袱似乎並未減輕,人本基金會發現校園出現「以試養試」的現象,為了大考拼出好成績,孩子們淪入天天小考的煉獄中;而《天下雜誌》也發現,補教機構不斷攀升,學生持續往私校集中,顯示拍板定案的12年國教如無完善計劃、記取歷史教訓,可能催生反效果。
針對12年國教的實行方案,今(9)日政府官員已達成共識,確定自103學年度如期實施,不論公、私立高中職都將免學費,入學方式主要採學區制,全國5都17個縣市,共可分成15個學區,並開放75%的名額免試申請,其他25%則是特色學校招生。
配合12年國教上路,未來將調整「高級中等教育法」、「專科學校法」等相關條文內容,教育部評估上路第一年所需經費約200億元,而105年將達到高峰,耗費金額預估約300億元,但財政單位承諾全力支持,且不考慮徵收5%的教育捐。
不過花費如此龐大的財務支出,是否真能舒緩年輕學子的升學壓力,許多民眾仍存有疑問。根據《天下雜誌》的資料顯示,過去10年,升學制度不斷鬆綁,但補教產業規模卻不斷擴大,補習班的數量從91年的6,300餘家,到今(100)年已超過18,000家,等於10年內翻漲3倍。
《天下雜誌》分析指出,主要是12年國教拼裝上路,升學制度朝令夕改,加上在國中小與大專院校的夾擠下,高中職的教育經費不斷萎縮,因此擔憂的家長開始將孩子送往補習班,以加強競爭力,財力雄厚的家庭甚至會將孩子送往名門私校累積實力。
如此看來,教育體制的鬆綁必須建立在財源、法令、組織架構、課程與師資都完備的情況下,才能發揮成效。因此《天下雜誌》建議,政府應把餅做大,充實財源預算,並釐清中央和地方的權責界定,否則中央將棘手難題丟給地方,地方卻受限於權力而停滯不前,容易造成政策規劃與執行上的兩難。
此外,提升師資與課程的教育品質也是重點之一,大理高中校長黃景生表示,高中職目前是「能力分校」,但12年國教上路後,免試入學將是「常態分校」,未來學生在國中階段學習落後的問題,可能變成必須在高中階段解決,結果造成高中國中化的現象,因此師資和課程須進行規劃或改善。
【2011-08-09 卡優新聞網】https://betawebcloud.starwin.me